文/吴志祥 同程旅游创始人
整理/潘鑫磊 本刊资深编辑
今年到现在虽然只有十个月,但是整个公司好像经历了十年,去年一年我们经历的很多事情,是我们过去创业十年都没有经历过的,这就逼着我们团队不断去思考,未来整个行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同程过去十年的发展,包括跟携程打仗、被携程投资、包括去做无线,我们都处在一个危机和焦虑的状态,其实是没有什么章法地自己琢磨,那么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未来五个月市场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如果再往下走五年,整个中国的在线旅游会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是什么样的?在这种略带强迫式的思考中我们形成了一些观点。
第一步,先选好跑道
也就是说你到底想干什么?在旅游这个跑道里,携程已经成为全能冠军了:酒店第一名、机票第一名,虽然去哪儿跟它打了一仗,但是携程醒了以后很快把去哪儿又反超了,携程休闲旅游做得也很好,而且它是我们的股东,我们跟他们全面开打也不好意思,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本也打不过人家。同程最有优势的业务是门票,我们思考,门票构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入口?
我们看到门票是老百姓在出行中间花自己钱的第一个产品,酒店、机票大部分是花公司的钱,门票是离开旅行社这个群体,老百姓自己开车,自己到景点花钱买门票,说明这个人是有休闲旅游的需求的。同程既然在门票上做得好,能不能顺着这条线做下去?大家都在想,去哪儿在抢携程的广告(编者注:日前,去哪儿也与携程“握手言和”,在线旅游市场竞争正在迅速趋于集中化),去哪儿好像很凶猛,但是去哪儿下面会面临谁的挑战呢?
在我们之前跟携程打的过程中,各种数据都算好了,就是没算好美团会突然把酒店做到第二名,美团的酒店以非常快的速度超过了艺龙,也超过了去哪儿,美团用它的高频消费,带动了相对低频的周边游、酒店消费,但是美团未来的对手在哪里呢?也许是滴滴。
去年这个时候滴滴快的没有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也没有合并,也许滴滴未来会成为美团的对手,因为今天美团每天的用户量在1000万到1500万左右,而滴滴是2000万到3000万,本来美团做团购,滴滴做出行,不搭边的,但是当美团用这个高频去打去哪儿的相对低频的时候,一下子就把它覆盖过去了。
今天的滴滴如果未来去打美团,不仅仅会面临着我的用户比你还多,更重要是我跟用户的黏性,用户对我的迫切程度、用户对我的不可或缺性是强于美团的,用户跟滴滴的关系是更强的,用户跟美团的关系是相对弱的关系,我用你美团就是便宜,可以省5块钱,不用美团就是多花5块,但是滴滴不一样,我不用你滴滴,我在北京、上海就无法出行,刮风下雨天的时候,没有滴滴,你愿意让我多花一百块钱都愿意。
所以我们看到用户在除了数量之外,服务除了频度之外,还有一个强弱关系,强关系对于企业的价值黏性更大,所以滴滴未来也有可能进入旅游行业。我在跟滴滴交流的时候,管理层笑而不答,就跟当时我跟美团点评交流的时候一样,但我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出现,因为美团和点评合并以后,市值就是150亿美金了,而他们在美国的对标公司Groupon是25亿美金,Yelp是15亿美金,两个加起来才40亿美金, 这个故事没法讲得通。
如果美团和点评要讲故事,一定会对标,说我要成为美国的Groupon,25亿美金?投资人说神经病,我为什么要投你,这时候它可能就会说我一定要成为美国的Priceline,值600亿美金,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未来出行的生活场景、异地的生活场景和本地的生活场景是打通的,所以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想完,虽然我们在今年7月份又补了一次血,补了10亿美金,但好像并没太看清楚未来,我们当天上午在北京跟万达王健林董事长开完发布会,握完手喝完酒,中午聚了一下,下午跟他们的业务进行了一次对接,晚上就开始焦虑了。这场仗打下去,未来如果这个战局变成生活服务和异地服务融为一体,我们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只要你在选择跑道的过程中,你就会永远处在焦虑的状态,同程很清楚,我们肯定围绕休闲游这个市场去做,好像看上去能把跑道厘清楚,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步谁会突然插进来。
自营还是做平台?
同程有B2B的模式,还有B2C的模式,今年B2B和B2C的界限也在快速的模糊。所谓的B2C,这个C很可能是小B,你也不用刻意地分清楚,只要把拿货和分销环节做透就可以了。从跑法上来讲,之前去哪儿是用平台化的方式,就是我这端有流量,然后我把流量分发出去,让后端所有供应商在平台上厮杀,这样我很轻。
这个模式好像非常有杀手锏,很快就把携程的机票追上来,但是这个模式第一不属于去哪儿的专利,携程恐怕也会平台化,我们也可以平台化,所以当去哪儿去打携程酒店的时候,用平台化的模式就不灵了,为什么?
因为酒店不是你自己签下来的,酒店都是在几个有限的供应商手里,这几个有限的供应商会经常商量一件事——集体撤货,所有的经销商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厂家只要觉得不爽,打几个电话,集体下架,让你无货可卖。所以在自营和平台中间,不管做线上还是线下,都会在这两个模式之间不断纠结。
我认为最牛的一次下架,应该是在2006年淘宝集体从百度下架,就是说从明年开始马云要求在百度上面搜不到淘宝的信息,就是在淘宝里写一段代码,拒绝百度收录,我认为这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后来十年所有的布局,因为这样淘宝自己成为了一个流量入口,消费者要买东西不会在百度上搜,会直接到淘宝上去。
之前消费者的习惯不是这样的,他们在百度可以搜索到任何东西,一旦淘宝屏蔽掉,消费者知道百度上搜不到淘宝,淘宝才成为一个自有的流量入口,正因为此,我个人揣测,百度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所以在旅游行业里,当发现旅游行业的玩家有一个苏州的同仁特别勇猛,把钱都给我们做搜索引擎广告,然后带动了携程、艺龙在百度上大幅度投放,这个时候按道理他应该很高兴,因为几个玩家在厮杀,变着法子把钱给我,但是万一哪一天他们都不在这个平台玩了,那我旅游就没有了。
所以百度一定要做中间业,控股了去哪儿,让去哪儿成为一个中间业,即使同程、携程、艺龙同时从百度下架,在百度上还是可以搜到旅游的内容。所以在今天大部分的博弈都是平台和自营之间的博弈。
当然今天百度进入到移动互联网以后,流量入口比较分散,当百度看到58和赶集合并,百度的压力一定是最大的,这就意味着三年以后要少掉10亿的收入,看到美团和点评合并,百度好像更紧张,为什么它要往死里做糯米呢?因为外面每存活一个独立的品类,未来它就要少掉10到20亿的收入,所以它必须要有自营的内容,而且这个内容一定是属于它自己的。
自营可以保证产品的独家优势和价格,保证你服务的竞争力,平台可以保证SKU的数量,但是如果你没有自营的平台,你不安全,你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如果你只有自营没有平台,就只有质量,没有数量,你的SKU不丰富。在我们行业,既要有自营,又要有平台,要用平台化带来流量,用自营保证你独特的体验,这是相互促进的。
跑速也很重要
在我们行业里,大家为什么愿意玩命地往前冲营收、GMV、客单数,这里面其实也有问题,你必须要这样证明才能补到血,补到血才能活下去,过去8个月,从途牛开始,途牛补了5亿美金,携程增发了10亿美金,去哪儿9亿美金,同程60亿人民币,每家都进行了补血。
其实慢慢我们就会发现,当你有了前端的量以后,以及有了资本的推动,你一定要在你的供应端建立起优势,这个才是最核心的。我们的跑法:通过一元门票、特卖产品,把用户带到我们的平台上来,通过高频的产品,汽车票、火车票这样的产品去保护用户的黏性,通过低频但利润更高的休闲产品保持未来的商业价值。
(本文选自吴志祥在第四期中欧“颠覆式创新”私享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