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动力学原理简介(一)
--责任内在结构原理
作者:责任动力学创始人 方志良
责任与感性
哲学家笛卡尔曾经有句名言:“我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为一个模式,我以后用它来解决其他的问题。”作为一名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师,我一直以这句话作为我职业的信条。在多年的企业咨询实践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责任”二字,“责任心”、“责任感”也几乎变成管理问题的代名词。我们习惯随意地使用责任心/责任感去评价自己和别人。 “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某某人责任心很强”“某某人做事一点都不负责”。这样的评价是随处可见。
活了这么多年,天天说责任,那么责任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妨百度一下“责任”: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你会发现“责任”这个词的概念解释极其不严谨。我们知道,当一个事物的概念太大,那我们就无法洞察它的内在本质。犹如我们嘴上常说的“责任心”、“责任感”,字面结构就告诉我们--太感性。当一个词太感性、太笼统,也就意味着无法给定标准。人在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待同一样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这种所谓的“责任心”、“责任感”就无法得到公正的判断。
孔子说如果他统治国家,首先要做的是字词的定义。因为字词的定义决定行为。正是因为“责任”的概念笼统甚至过于感性,导致了我们接触到的责任教育都是那些通篇都是励志故事,最后作者总结出“责任重于泰山”、“责任胜于能力”、“责任就是绩效”。总之,凡是和责任有关的都是重要的。但对于责任的重要性,我想说,地球人都知道,不需要再强调了吧!
传统责任的分类与责任属性理性思考
第一,感性励志类:“责任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永恒的生存法则。”“责任是人生最根本的义务和使命。”“责任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一个负责任的员工总是会认真地思考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等等。
第二,对象分类式定义:如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根据行为人由内向外的责任范畴分为对自己、家庭、他人、组织、社会与国家的责任,又称责任同心圆。
第三,根据职业性特征分为安全责任、环境责任、质量责任、生产责任等。
第四,根据行为人在责任中的关系分为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辅助责任、监督责任。
第五,根据法律法规定义分类,如交通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经济责任等,还有根据责任产生的结果影响分为特大责任、重大责任、一般责任、轻微责任。
但总结起来,这些责任分类都是站在责任的外延,而其内部属性的划分,属于功能性或运用性定义分类。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当下的管理学乃至国民教育体系中都没有《责任管理》或《责任学》等课程,而不像《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等学科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游离在“责任”概念之外,没有人系统地深入研究“责任”的内核究竟是如何构成的。
这也是作者致力研究这个课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提出了责任构建的原理,并根据这个构建原理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为了区分传统的责任教育,我们提出了“理性责任”概念,因为我们不是一味地感性、只强调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忠诚、感恩、责任感”等“假大空”的教条主义。我们从本质上区别与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雷同的责任故事管理书籍和“责任胜于能力”等励志培训教育。我们发现了责任的内核原理,找到了责任问题的分类, 并提供了系列的管理规则与方法。不仅责任其本人可以发现自身的责任结构,企业组织也能洞察成员的责任表现形式,并根据这些趋势调整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
一个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出现元理论,比如《营销学》的诞生就是基于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理论方才逐渐发展和完善,并形成新的正式学科。《责任动力学》的元理论就是建立责任原理并发展其完整的管理体系。
在本章节中会重点阐述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为什么责任新范式坚守的原则为理性?第二、责任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定义才能表现它的本质、内涵,能够揭示责任的规律。第三、责任的结构层次?希望通过这个篇章简介给读者带来一点责任理性认知。
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新责任管理范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关责任的概念认识问题。
励志式责任管理范式走向没落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缺少对责任概念内涵的深入认识,仅仅是停留在责任外延的举例说明,过于感性、空洞和教条,无法上升到理性层面,更无法提供系统的管理体系。
“责任”的定义与构建两要素
在分析了旧的责任范式对责任定义的偏颇之后,作为责任新范式的理性责任对“责任”的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责任是对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因此,本书将责任定义为:责任是人的一切社会行动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
我们提出责任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和先决条件: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性,并且受社会各种关系的约束,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以一张静态的力量存在于社会中。在本书中将这种静态力量统称为约束力。比如,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度流程、文化习俗都是约束力量。
约束力包括企业正式的、法定的、具有强制惩罚性的规章制度和具有道德舆论性的、不具有法定强制惩罚性的社会和企业文化。前者统称为显性约束力、或称为强制约束力,后者称为隐性约束力或非强制约束力。
二,人的社会行动是源自各种力量驱动的,这种驱动力量是实在的与动态的,我们在本书中将这种动态力量统称为驱动力。比如,我们追求的权利、利益、安全、社会地位都是这种驱动力量。
驱动力包括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外驱动力是行为人的行动的维系力,符合社会、组织的共性利益;内驱动力是行为人的行动的突破力,存在个体差异性。
理性责任矩阵建模与管理运用简介
基于责任概念和构建的两要素分析,我们通过对约束力、驱动力进行属性再分析,构建成责任(约束-驱动)矩阵,建立了责任数学分析模型与原理。
责任矩阵认为责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理性力量,说它是理性的力量是因为它包含了两种力量:一种是约束力,另一种是驱动力。
责任公式和图式数学建模:
责任R=社会(组织)关系(Y轴)*社会(组织)行为(X轴)
X为责任动力系统,即社会(组织)所期待的社会(组织)行动或行动模式;
Y为责任静力系统,即社会(组织)行为指导、评价、判断、处置的规则系统。
(理性责任4R矩阵)
因此根据责任两个维度,我们构建了责任(4R)矩阵,并提出四个责任单位:角色责任R1、能力责任R2、义务责任R3、原因责任R4概念。
角色责任R1(外驱动力,显性约束力)
角色责任R1由外驱动力导向和显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当个体行为满足社会(组织)期望,结果具有共性和一致性,对类似这种行为评价的总和,即为角色责任R1,其典型特征是不违反社会(组织)规则为原则、行为与结果之间共性和一致性、易评价和监管。
通俗理解为: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因具有明显的约束和外部监管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1,0),按照规则做,正常状态为(0),违反规则的状态为(-1)。通常为遵守公司的各项规则制度的责任行为方面。这种极性为约束性原则,要么符合规则,要么就是违反。
管理模式为:制度类行为结果。
角色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边界问题即分工与岗位职责的区分,公司规则系统,即制度、流程、标准与规范建设问题。
数学表达式:R1=R1(-1,0)
能力责任R2(内驱动力,显性约束力)
能力责任R2由内驱动力导向和显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对个体超出组织期望的部分进行变动评价,其典型特征就是结果的差异性。
通俗理解为:努力做事情的差异性结果。数学表达式为(0~N),表示责任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结果差异,这种差异为程度性的,不存在正负极性。
管理模式为:目标激励类行为结果
能力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评价问题即竞争、目标激励机制建设,包括岗位目标体系、薪酬结构、绩效管理、胜任力模型等问题。
数学表达式:R2=R2(0~N)
义务责任R3(外驱动力,隐性约束力)
义务责任R3由外驱动力导向和隐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对个体选择社会(组织)鼓励、倡导但又是制度规则无法强制性要求的行为进行评价,其典型特征是无强制的责任契约关系。
通俗理解为:应该做,即“可做、也可不做”的事情。因非角色特定责任或无法强制和难以监督的原因,就无法对结果进行正式约束。其数学表达式为(0,1),表示行为人可以做(1),也可以不做(0),不存在处罚,但组织内部鼓励行为人行动有为。
管理模式为:企业文化或软性号召(精神鼓励)管理
义务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交互问题即合作,企业内部协同系统,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问题。
数学表达式:R3=R3(0,1)
原因责任R4(内驱动力,隐性约束力)
原因责任R4由内驱动力导向和隐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对个体在外界没有强制约束力条件下由个体思想、观念、理念以及信仰因素作为内驱动力主导下进行行为选择的评价。数学表达式为(C,c),表示行为人可以做利他性(通常为利于组织方面)(C)选择,也可以做利己性(站在自己的立场)(c)选择,其典型特征是无强制性地决策判断过程。
通俗理解为:因不同原因选择下做的事情。依靠行为人的内驱动并且无显性约束条件下的责任,这种责任停留在行为者的思想理念层。
原因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理念问题即选择系统,包括企业发展理念、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战略等问题。
数学表达式:R4=R4(C, c) 或(0,+1)/(0~n)
理性责任4R图式:R =R1(-1,0,)+R2(0~N)+R3(0,+1)+R4(C/c)
这个责任图式包括了我们人类的所有责任范畴,同时,这四种责任分别破译了人与制度规则的关系、人与目标激励的关系、人与文化协作的关系、人与思想理念的关系。同时,解决社会组织进化的规则,即分工、竞争、合作、选择。
理性责任(4R)矩阵实际上是解决了人类个体行为与社会(组织)行为选择模式。一般行为选择动力结果取决于动力的方向与大小。这个行为选择动力取决于社会(组织)关系,在社会(组织)关系中既存在一般约束力和一般驱动力,一般约束力包括社会(组织)层面的也包括个体自身层面约束因素,根据一般约束力的表现规律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之分;一般驱动力也包括社会(组织)层面和个体自身层面驱动因素。
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对责任的构成条件和四种责任的内涵、特征、管理启示和责任的一般性管理规律做详细地解释。
责任的四个象限的变化会因为(X,Y)维度的变化而发生了责任属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构成了我们人类所有的管理问题的本质变化与管理进程与趋势!
传统责任心管理模式:经验管理
角色责任管理模式:科学管理
能力责任管理模式:目标管理
义务责任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原因责任管理模式:战略管理